山农大有个“虫子王”
更新时间:2012-03-24 发布者:郎氏虫业集团02 阅读:

山农大有个“虫子王”

 刘玉升 临沂市莒南人。山东农业大学副教授,硕士生导师,昆虫学博士。现任山东农业大学植保学院副院长、山东省虫业协会理事长,郎氏虫业“三虫粉”的发明者。先后开设《农业昆虫学》、《园艺昆虫学》、《经济昆虫资源学》、《环境生物学概论》等课程。所从事的科研范围是:蚧虫分类与区系的研究;昆虫生态学与害虫综合治理的研究;《大农业循环经济理论与实践》;昆虫生产学与资源开发。

  10万萤火虫映亮萤光湖

  “……成千上万的萤火虫附于钟乳洞壁之上,像无数闪烁的星光在穹顶间闪烁,密集成一条四季变幻的灿烂银河,头顶的萤火虫更像华丽无比的钻石项链……”
  这是沂水地下萤光湖“星际梦幻”景观的一段导游词。
  地下萤光湖位于沂水县龙岗山下的山东地下大峡谷。专家认为,该景区可与新西兰奥克兰维多摩萤火虫洞相媲美。
  萤光湖由山东农业大学昆虫研究所刘玉升教授主持规划,中科院昆明动物研究所李学燕博士参与设计。地下湖的穹顶人工放养10余万只萤火虫,并通过食物的喷射,让萤火虫自发形成各种美丽的星座,是该景区吸引游客的最大亮点。
  “萤火虫,萤火虫,飞到西,飞到东。好像星星眨眼睛,好像盏盏小灯笼……”,这是我们耳熟能详的儿歌。刘玉升说,曾在乡下住过的人,对萤火虫有一份特殊的感情。可惜时至今日,因为广泛使用化肥农药等造成生态破坏,同样的水田、山林、原野,点点流萤却成了追忆。而健康的生态环境,是应该有这一群挑着灯笼的小天使的!
  刘教授介绍,萤火虫俗名“金火姑”,萤光湖溶洞内常年温度在17-18℃,冬暖夏凉,适于萤火虫生存。萤光湖的萤火虫是水陆两栖的黄黑翅萤,是属于只在阴湿的岩洞中寄居生存的珍贵物种。目前全球已知的萤火虫约有2000种,这类甲虫绝大多数能在夜间发光。萤火虫卵孵化出幼虫后,9个月后变成蛹,最后由蛹变成萤火虫。幼虫在整个生长期都会发光,这种光是冷光,不会产生热,成虫寿命只有15-20天,洞内发光的幼虫和成虫都有。萤火虫所以发光,一为求偶,一为吸引捕食小动物。在《礼记》、《吕氏春秋》中,有“腐草化萤”的说法,其实萤火虫是食肉类生物,主要吃螺、贝类和水中的小动物,蜗牛就是它们喜食的美味。
  刘玉升说,虽然中国古代就有养蚕、养蜂、天敌昆虫利用等,但在昆虫学的研究和应用中,长期以来仍是害虫防治占主导地位,即以“植保昆虫学”的局部内容代替了昆虫学的整体。近10余年,对资源昆虫学,对昆虫资源产业化的研究已成为各国昆虫学者关注的热点。

  从百虫宴到百虫园

  刘玉升生于临沂莒南,1985年在山东农业大学植保学院毕业,后留校任教。2000年获得浙江大学昆虫学专业博士学位。跟虫子打了二十多年交道的他,戏称自己是个“虫子王”,还真是一点不假。他成立了国内昆虫研究所推广昆虫产业化的虫业协会,在互联网建起昆虫专业网站“泰山昆虫网”。在他主持的山东农业大学昆虫研究所,他和助手们正侍弄着几十种虫子。该所2000年成立以来,已大规模产业开发的昆虫有蝗虫、黄粉虫、无菌蝇、蟋蟀、大蜡螟、土元等20多种。
  “虫子王”也像个生命力顽强的虫子。开始昆虫研究后,为推广他的资源昆虫产业化,刘玉升在泰安各个星级酒店,推出了他与大厨共同开发的“百虫宴”:把无菌蝇、黄粉虫、蝗虫等近百种昆虫,做成各种美味大餐,摆上餐桌让人品尝。今年,他又在嘉祥县孟姑集乡辟出12亩地,指导建起了“百虫园”,现已成为当地的一大景观。
  刘玉升侃起他的“虫子经”。他说,昆虫是节肢动物门、昆虫纲种类的统称,它们与人类关系密切。公元前11—前6世纪成书的《诗经》,记载植物252种,动物109种,而提到昆虫的有40多处,涉及20多种。目前全球已知昆虫种类近200万种,我国约为50万种,进化历史达3.5亿至4亿年,是地球上生物量最大的类群。“昆虫”这个名词起于汉代,在“虫”字前面加一个“昆”字,《汉书·成帝记》有介绍“昆,众也”。1758年,瑞典博物学家林奈的名著《自然系统》问世,他从自然史的科学分类观出发,最初建立了“昆虫纲”。后起的分类学家又将昆虫规范为头、胸、腹3体段和6只脚,在动物界中分出节肢动物门昆虫纲,旧称“六足纲”。一直到19世纪60年代,昆虫学才作为现代生物学传入中国。
  刘玉升近年首次提出并建立了昆虫生产学技术体系,在资源昆虫研究领域取得重要突破。根据他的“刘氏分类法”,他将昆虫划分为12大产业领域:授粉昆虫产业;药用昆虫产业;食用昆虫产业;饲用昆虫产业;观赏及工艺昆虫产业,比如蝴蝶、甲虫类等制成的蝶画、标本价值不菲;实验及药效标准测定昆虫产业,比如蚜虫;工业原料昆虫产业,比如白蜡虫制成的虫蜡是优质的皮革养护剂,从胭脂虫提取的胭脂红,被广泛用于制衣、食品、化妆品、医药行业;天敌昆虫产业,比如利用能捕食几乎所有害虫的黑广肩步甲,携带一种绿僵菌形成“生物炸弹”,大面积防治东亚飞蝗;虫毒产业;昆虫共生物的产业化利用;环境昆虫产业领域;文化、法医等特种昆虫产业领域。

  黄粉虫的故事

  “黄粉虫全身都是宝。”刘玉升介绍,黄粉虫又叫面包虫,它的蛋白质含量达到了51%,有“动物蛋白王”之称,在国外已有100多年的养殖历史。
  黄粉虫进行规模生产,可开发出虫体蛋白、虫油、甲壳素/壳聚糖、虫粪沙等系列产品。其中虫粪沙可用作肥料或生物饲料添加剂;鲜虫体可作特种养殖饲料;干虫体经过脱脂,可生成虫粉原料,还可做成“黄粉虫罐头”;甲壳素/壳聚糖可应用于环保领域,用作环境污水处理剂的固化载体或重金属吸附剂。“黄粉虫产业还可开辟为新的能源资源。其含油量一般是29%,仅此一项,年产虫油几千万吨,转化为生物柴油后将部分缓解我国的能源紧张状况。”
  自1994年开始,刘玉升带领课题组开始研究该项目,走遍20多个省市收集样品,培育出3个黄粉虫新品种,并研制出黄粉虫规模生产技术,利用以农作物秸杆为主的有机废弃物作饲料,使虫料比达到1:3。1999年11月,刘玉升主持的《黄粉虫新品种选育、培育、工厂化生产及产业化开发》项目通过了省农业厅鉴定,也成为农业部2001-2003年度丰收计划项目。
  郎颖菲的公司,是2002年成立的湖南益阳郎氏虫业公司在泰安的分公司。郎颖菲从事黄粉虫养殖生产已六七年,她采用刘教授的技术,获得了巨大成功。“当时促使我们在全国大面积推广养殖黄粉虫,是因为当时公司接到了韩国的订单,他们是要干虫。”她介绍,黄粉虫干粉每吨能卖到三四万元,平均利润占一半左右。
  刘玉升说,黄粉虫产业有利于以农户为生产单位,组成科研、生产、加工、营销一条龙的联合公司,这是一项投入低、周期短、效益高的扶贫工程。按现在养殖专业户生产能力计算,一个三口之家,用50平方米房作养殖厂,年可收入2-3万元。这是目前一般普及性扶贫项目不能比的。

  小虫子大产业

  “昆虫资源是上帝留给人类的最后一块蛋糕。”刘玉升说。
  昆虫种群巨大、世代短暂(一年可繁殖多代)、繁殖迅速(有的种类每头雌虫一次产卵量达10000粒以上)、食物转化率高。作为一类特殊的生物资源,昆虫是丰富的蛋白营养素资源库、生物色素资源库、生物医药毒素资源库、材料资源库。昆虫分布地域广阔,食性多种多样,有植食性、腐食性、寄生性等多种取食方式,这为昆虫资源的培育和利用提供了条件和可能性。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,许多国家已广泛利用昆虫生产饲料、食品、保健品。日本1992年昆虫利用市场产值就达2600亿日元,现在每年从我国进口上百吨速冻中华稻蝗。
  刘玉升说,人类在生存、进化过程中,将野生动物驯化为家禽和家畜,同样也能培育昆虫作为新的蛋白质资源。而且昆虫产业为腐食食物链的产业化开辟了新途径。他说,传统农业是资源浪费型的粗放农业,一年劳动的产物,一般只能直接利用40%-50%,其他腐屑甚至成为污染源。
  资源昆虫产业化,仅就用作饲料蛋白一项,就可产生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。目前我国粮食秸秆和蔬菜等废弃物年达7亿吨,如果用2-3亿吨养殖黄粉虫,就可产生相当于800亿公斤饲料所需的蛋白质,而成本只及1/3左右,并且具有节地、节能、节水、节空间、节人力、无污染、适合规模生产等优点。

 

法律声明 网站地图 投资与咨询 常见问题解答 联系方式